他是外科手术的一把好手,从流域分析精准切除到微创单孔肺段切除再到复杂高难度胸部巨型肿瘤,总能给患者带来创伤小康复快的治疗。针对治疗难度和异质性最大的淋巴结转移肺癌,他在国内率先牵头建立Ⅲ期肺癌多学科门诊,通过发挥多学科协同优势,优化肺癌手术和全程管理策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而由其所在的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牵头的一项研究,通过“靶向—手术—靶向”的联合治疗策略,更是使术后复发风险降低了61%。
他就是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钟文昭。
专家介绍
钟文昭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胸部肿瘤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科研处副处长,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临床肿瘤学理事,青委副主委,肺癌专业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华医学会肿瘤早诊早诊学组副组长,国际肺癌联盟IASLC官方杂志(J Thorac Oncol,IF 12.4)JTO 副主编,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副主任委员。每年主刀肺癌微创手术六百余台,获2016年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手术技艺大赛中国第一名(腔镜肺切除组);获2016年AME国际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比赛亚军;2015年代表肺研所团队参加中日韩肺癌个体化诊疗大赛获总决赛冠军;获2019年度“广东好医生”称号,2019年度“双青人才计划”的杰出青年人才(400万)和广东省首批“登峰计划”项目资助(1000万)。
从医22年,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钟文昭教授正处在一名外科医生的黄金年龄,是一名临床科研型医生。
他主攻的病种肺癌,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治疗后转移复发风险也高。在钟文昭看来,对策就是:从临床实践中寻找科学灵感,付诸实践;科研成果则反哺临床,又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希望,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钟文昭师从肺癌诊疗大拿吴一龙教授。由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牵头,钟文昭负责执行的一项针对肺癌患者的、历时8年的研究,通过“靶向—手术—靶向”的联合治疗策略,使驱动基因突变的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IIIA—N2期肺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降低61%。研究成果发表在肿瘤学界国际影响力顶级的《临床肿瘤学杂志》(JCO)和《柳叶刀肿瘤》(Lancet Oncology)。他参与的“肺癌围术期靶向治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相关课题,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奖项。
他还参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肺癌诊疗指南》制定,参编研究生卫生部规划教材《胸心外科学》,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国际肺癌联盟官方杂志《胸部肿瘤学》副主编。
深入研究“肺癌GPS”,精准打击癌细胞
钟文昭的研究集中在肺癌的围手术期这一块。从2011年开始,聚焦于“精准治疗”的前瞻性研究。所谓“精准治疗”就是对病人进行分类,他们建立了四个维度的分类系统,首先将肺癌分成早中晚期,按不同病期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第二个维度是按照病理学分类,不同的病理用药和治疗方法都不一样;第三个维度是进行基因分类,使药物的使用更加有效;第四个维度是按照肿瘤细胞的微环境进行分类。通过四个维度选择不同的药物和手术方案,可以使一些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
一般来说,早期肺癌接受手术5年生存率超90%。但是,晚期肺癌一般不适合手术,因为容易“捅马蜂窝”,导致肺癌全身转移复发。
然而,不少肺癌患者一发现就是中期,出现了淋巴结转移。这类患者如果处理得当,经过诱导治疗,有可能逆转回早期,得到潜在治愈的机会。
在局部肺癌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三期肺癌最复杂、预后最不确定,治疗难度最大,最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综合治疗。临床数据表明,患者术后平均8个月到11个月就容易出现脑、骨、肝等远处转移,术后5年生存率为 15%至25% 。这类患者怎么办?
术前化疗是医生针对这类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医生通过术前杀死癌细胞、缩小肺癌病灶,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可是在实践中,毒副作用较高的术前化疗的成功率仅有5%。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团队在科研上致力于寻找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手段。癌细胞就像犯罪分子逃出监狱,在体内四处流窜,团队希望建立“肺癌GPS”,精准地找到并消灭癌细胞,通过诱导新辅助靶向治疗代替术前化疗。
但是,科研之路上仍有重重难关。研究团队提出“先靶向治疗,再手术,术后再靶向治疗”的治疗方案,首先在临床研究中就需要多学科合作,比如需协调肺内科、肺外科、放疗科等多个学科。其次,研究的病例需要经过层层严格的筛选。
这项研究历时8年,覆盖了17家医院,共对386名患者进行了严格筛选,最终入组仅72人,相当于每月只纳入一例。
研究的成果是喜人的。“靶向—手术—靶向”联合治疗策略是全球首个突变型肺癌术前靶向治疗的成果,对驱动基因EGFR敏感突变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肺癌患者而言,术后复发风险大大降低61%,术后复发时间中位数延长10个月左右。
“精准与规范并重,微创与安全同行”
很多肺部肿瘤早期只是弹珠大小的结节,难发现,但可以扼杀在萌芽阶段。
一位40岁的患者,在CT检查中发现9毫米大小,如同一颗小弹珠一样的肺部小结节,经诊断需要手术治疗。
这类小结节更考验医生精细操作的技术,如何精准定位这些“弹珠肿瘤”,选取最精准的手术切除范围,成为手术医生最大的挑战。
目前,已有多种精准定位这些隐藏在肺叶深处的小结节的方法,例如准确度较高的CT引导下染色剂定位技术。但是,由于该患者心脏功能不好,传统的CT定位会有出现气胸、血胸的风险,需要在全身麻醉的状态下实现定位。同时,二尖瓣重度返流的情况也要求手术时间最小化。
广东省人民医院综合医院实力雄厚,心研所肺研所等各个科室交叉借鉴。钟文昭团队从心外科心脏3D打印获取灵感,创造性地将3D打印、MR(混合现实)眼镜等新技术运用到“围剿”小结节的手术中。
医生首先导入患者的胸部增强CT数据,通过3D软件重建患者胸腔的三维模型,设计出个体化定位导板,最后运用医疗3D打印机打印出一份立体的手术方案。为了提高穿刺的准确度,钟文昭教授决定运用MR眼镜作为辅助,根据CT重建的虚拟三维影像,通过眼镜将虚拟肺部投射到患者胸腔,同实际肺部重合,为医生“导航”。
由于术前的全面细致规划,仅半小时,亚肺叶切除手术就顺利结束了。新技术基本实现了精准定位,并且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和成功率。在手术的最后,钟文昭采用改良无管和免拆线缝合方法,与传统放胸管、要拆线的方法相比,这个新方法让患者术后疼痛更轻微、伤口长得更好、同时可以避免术后并发症。“24小时内他就能下床活动,2天就能出院,不用返院拆线。有的病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这就是医疗3D打印、MR的力量,也是未来精准医疗,数字医疗的方向。
“MR技术+医疗”这样的组合,其实使用的成像技术本身并不难以复制,其中的关键是需要精通医疗行业,甚至手术操作的专业人士。如何用新科技帮助医生群体进行专业操作,在这个命题中,医生本人比科技行业的开发者更适合引领产品的开发方向,做应用型的创新。
外科医生则更关注新科技与手术成果结合的紧密度。钟文昭教授告诉记者,还记得适形强调放疗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从一开始泛全面打击,到越来越精准的定位,到后来,技术发展到甚至能模拟人体生理反应并配合它做出定位,“以肺科为例,目前来看我们使用3D打印+MR眼镜定位的结果,在上肺叶定位比在下肺叶要准,就是因为下肺叶时常受到患者自身呼吸的影响,一呼一吸之间,肺叶可能发生轻微运动偏移,以后这些新技术肯定能像放疗技术后来的发展一样,连人体生理反应都预先设计进来,更加智能准确地定位”。
晚期肺癌生存率从1%提高30%
在医院,钟文昭每年主刀肺癌手术500-600余台,几乎每天都泡在手术室和病房,术后细致观察和鼓励病患,每周二下午门诊看到晚上8点多,随访跟踪患者预后;临床上,他对大量病例的“精耕细作”,丰富了医生对疾病的微观感受,随后发现临床困境和难题,一步一步升华、改进、验证,从而化为成绩斐然的科研成果,造福于更多的病患。
在门诊和手术之余,钟文昭还作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到基层义诊专家医疗队的领队之一,对基层医院一对一帮扶,让英德基层的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省城“大医生”,基层义诊活动曾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报道。
近期,钟文昭与团队关于肺癌外科链条化关键技术、精准围术期治疗、人工智能、液体活检预测肺结节性质、改良无管术后快速康复、混合现实三维重建肺结节、磨砂玻璃样病变的分子进化等一系列相关研究,分别发表在JCO、《Oncologist》、JEV、ATS、IVCTS、JTO等胸外科和肿瘤学领域顶级期刊,研究成果获国际注目。
钟文昭一路见证了现代医学在和肺癌博弈中的各种进步,团队的研究成果常常登上《柳叶刀》等顶级权威期刊。前不久,作为重要成员参与的课题登上恶性肿瘤领域的最顶级期刊《癌症·发现》,该课题能通过血液学追踪,对早中期肺癌患者复发问题进行预判,在业内引起轰动。
20年前,钟文昭遇到的肺癌病人70%以上是晚期,只有20%~30%能够接受手术治疗。钟文昭表示,当前发现的早期肺癌患者越来越多,通过根治性治疗,越来越多患者能够得到彻底根治;以Ⅲ期肺癌为代表的中期肺癌,通过靶向、免疫并结合放化疗等辅助手段下已经部分能够实现病程逆转,变成早期肺癌;随着药物和治疗手段、理念的进步,以及规范化的管理,晚期肺癌正在成为“慢性病”。
20年前,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5%,到了当下,其五年生存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30%。
越来越多的医院、专科受益于3D技术的应用
通过赛纳WJP全彩色多材料3D打印技术,按需创建患者特定模型,改善临床结果。真实的物理模型具有实体、空间、触感等多方面优势,可以有效帮助外科医生进行术前手术方案优化,降低风险。
塞纳WJP白墨填充3D打印技术,以独特的成型方式,实现液体光敏树脂、生物水凝胶材料、蜡质材料、纳米金属、石墨烯材料等多达上百种不同性能材料的高精度3D成型。其独有的数字化智能复合打印功能,实现了体素级高精度打印与多材料复合打印,从而创造出新的材料与色彩属性。